宜州人要过好猴年,不了解猴文化哪行
马上要到猴年了,不管你是不是属猴,想要过好猴年当然要了解猴文化了。说到猴子,大家印象里自然少不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猴子总给人机灵可爱,顽皮滑稽的感受,猴子又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中国传统对猴子一定少不了各种文化寄托,让我们了解一番!
崇猴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地方还有着尊猴为祖神的习俗,西藏的先民就以猴为图腾。古书记载吐蕃人(西藏古称)有纹猴面的习俗。而彝族、怒族和僳僳族等好多南部的少数民族都有拜猴氏族和习俗。而汉族也很容易找到崇猴的踪迹,比较典型的就是淮阳人祖庙会上的“人祖猴”泥塑,被当地人尊崇为人类始祖偶像。豫北地区好多寺庙的石雕上均调有石猴,尊称灵猴。南阳地区,古会会出售小石猴石雕,寓意“好时候”!
猴年十二生肖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最迟在东汉时定型,至唐以后在全国普遍应用,并影响到东亚周边国家。斗转星移,送走未羊,迎来申猴,为啥要把猴与申时相对应呢?其一、猴善伸屈攀登,有伸展之意;其二、申时(15时至17时),日头偏西,气候清爽,猴群下山觅食,十分活跃,于是人们就把申时与猴子联系在一起,故申时又称“哺时”。
猴子与民俗猴子在中国民俗里可谓无处不在,不信?那就一起来看下:护娃猴我国山西、陕西和内蒙等地区,都用一个小石猴来拴刚学会爬行的婴儿,一根红绳子穿过石猴腿部的圆孔,再把红绳的另一头拦腰拴住娃娃。这个说法是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长大以后精明能干。
护航猴孙猴子闹得了天宫也入得了龙宫,可见水性非常好。三门峡、陕县一些古老的码头上,木桩上都雕着一只猴子,神采奕奕,东张西望。老艄工认为猴子可保驾护航,入船平安。
避瘟猴这可能是孙猴子最不想提及的事情了,玉皇大帝为了安抚孙猴子封其为“弼马温”,谁想就是一个看马的小头目,孙大圣可算是气个好歹。但是老百姓把这个当回事了,毕竟是官方的职位嘛,走进农村,都可以找到“公侯之神——避马瘟”的位置。
抱桃猴猴子和桃子有着不解之缘,猴子还吃桃子,西游记中,孙猴子偷吃蟠桃而长生不老,所以桃子都有仙桃的叫法。民间为老人贺寿时,都以猴子捧着大寿桃为祝寿象征。
马上猴取自谐音和吉祥采“马上封侯”,与民间玩具“背背猴”(辈辈封侯)差不多意思。猴与与侯谐音,就是当官的意思。
猴戏猴戏多取自《西游记》,在中国各地的地方戏曲中非常多的出现。除京剧外,在豫剧、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清平戏、越调、川剧、吕剧等各地方剧中均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如此,如今美猴王的形象也通过电视走向了世界。猴戏中的孙悟空形象都由武生扮演,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创造出不同风格的南北两大流派。而像六龄童和六小龄童这样的猴戏大师更为我们所喜欢。可见猴戏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啊!
猴拳喜爱武打小说的朋友一定了解猴拳,明代,由仿生学原理而创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术。“猴拳”的突出特点是紧中有慢,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充分显示出猴拳腾、挪、闪、跃、猛的特点和韵律美,在武林中独树一帜。
四不猴四不猴,一个捂眼,一个捂嘴,一个堵耳,一个垂手。寓意不听不应该听、不看不应该看、不说不应该说、不做不应该做,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藏友汇也于猴年之际在随缘区推出了一套黄杨木“四不猴“,这四个小猴子萌动可爱,让你在猴年博个好彩头,行大运!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s/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