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城风情追寻宜州日间千人朝拜,夜
供稿:蒋亚春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宜州自古最宜人,品读古城风情,划过历史痕迹,触动追寻心弦……
古童谣云:“铁链锁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这首童谣说的就是宜州,这里不仅有奇山秀水,还物阜民丰。
宜州市城区地形如橄榄,又像小船,她的北面是龙江河,水上石林延绵十余里,从空中俯瞰,就像美人玉颈上的一条珠链。据《宜山县志》(民国七年版)载,宜州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便有人类在宜州盆地生活生产,繁衍生息。因着优越的地理环境,这座具有多年建制历史的古城,自唐贞观四年(公元)至年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是历代州、郡、府、路、司治所及专区驻地,是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居着壮、汉、瑶、苗、水、仫佬等多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生活方式形成开放包容共享的人文心态,民风民俗奇异多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宜州市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我的家乡头戴平天冠(天门拜相山),脚踏万年河(龙江),左手攀龙角(龙角山),右手搬骆驼(骆驼山),前院九龙来戏水(九龙山),后院龙尾通天河(天河县即今罗城县),日间千人朝拜,夜里万盏明灯。”这是北宋三元及第状元冯京对家乡——宜州的介绍。宜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它与历代众多名人有着不解之缘。
宜州于汉代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始置定周县,是岭南地区建县较早的地方之一,在众多文人名流的滋润下,宜州名重岭南,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一百年的悠悠历史长河和七十多年的红色峥嵘岁月中,宜州的历史名人和旅宜的各方贤士、文人墨客、佛道高人,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著名人物的记载、诗词咏唱和留题等丰厚的文化遗产。
北宋宜州人冯京三元及第官至参知政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谪居开教化之风并仙逝于此,明代冯俊官至四川巡抚,明惠帝朱允汶在山水间留下墨宝,“中华游圣”徐霞客考察于此并著于游记,清朝著名诗人郑献甫造就大批人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部将留下气吞山河的唱和诗石刻,浙大校长竺可桢订立“求是”校训,丰子恺、谈家祯、王淦昌、彭谦等学者名流战火纷飞中汇集宜山等等,名胜旧迹随处可寻,如北宋名将杨文广“点将台”、大诗人黄庭坚“山谷祠”、太平天国石达开的“翼王亭”、千古奇人徐霞客的“霞客亭”、岁长寿老人蓝祥的“御碑亭”、全国最早五百罗汉名号碑、南山数十处的摩崖诗刻、“浙江大学本部旧址”的石碑……历史名流存留的遗迹是文化历史的馈赠,锁住那些年、那些人,还有那些事,引人抚今忆昔,怀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感叹“江山如此多娇”的瑰丽画面。
历史翻覆如长卷,人世瞬间换春秋。宜州的历史烟尘足够厚重,一些文物遗址至今仍保存完好,镌刻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一些散存在旧城里踪迹只留下模糊的影子,依稀可窥当年古城风貌。
宜州市城区东面,有一座建于乾隆二十五年的牌楼,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全楼气势磅礴,巍峨高耸,是当年庆远府一大景观,如今,只余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底楼石墙上刻写的捐资建楼碑文仍清晰地将先人之文化功德永昭后人,在后世流传的诗词记载中,可见当年的雅士风流。
城区庆远镇的街道,历来有九街十八巷的说法,现据父老传说和回忆所及,这是民国二十年(年)前后宜州市(时为宜山县)城区曾有过的街巷名称。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生活逐渐掩埋了老街的容颜,古朴的街巷所存无几,记忆中的石板路已不复存在,厚厚的水泥路,抹去了老街昔日的色彩,街边的民居,大部分由板房、泥房变成了由钢筋水泥组成的四方盒子所代替。不经意间,老街的岁月慢慢变老。光阴流转,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也就如此吧。
怀远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境内的码头早就停止负载航运的职责,寂静的河流缓缓流淌,骑楼街、商号、会馆、古官道岩画、悬棺葬、翔鹭纹铜鼓、三界庙和大观寺古建筑等古迹处处昭显历史的繁荣沧桑,斑驳的墙壁上涂写着岁月的痕迹,幽长的街巷里依旧延续着前行的生活,平静的河流徜徉着流动的光阴,也会在人们欢度节日的时候,泛起激情涌动的波浪。
高墙深巷、青砖石瓦、石阶阁楼、石桥渡口……深深地浸润在过往的古风里,印记着当年的人来人往、商贾云集、名流会聚的繁华雅致。时光倏然而逝,此地花开花落,更待前来的人觅芳踪,芳华再现。
除了传说,没有什么是不老的。刘三姐的传说由来已久,壮家人妇孺皆知,慕名前来的游客也是早有耳闻。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有“歌仙”之誉,而宜州,也因她而被冠以“歌乡”的美名。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为了纪念她,每年的三月三当成歌圩节日,建有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而流河寨也是其中之一。
、
流河寨坐落在下枧河畔,是当年刘三姐生长过的地方,依山傍水而建,具有典型的壮家建筑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一览无余。寨子里有刘三姐、阿牛哥等人的故居,尽管年代久远,但依然保存着当年生活的模样。青石板路径蜿蜒,巴蕉叶滴水和院子里图腾彰显着吉祥,映衬着一幅打柴捕鱼、逍遥休闲的田园画卷。传说不一定真实,但人们总会对最初听到的故事念念不忘,在此情此景中,才发现,那些传说已经深入灵魂,这些风物就是记忆中最好的依托。也许,我们会成为下一个传说者。
时代的变迁从不曾中断,文明进步的脚步不会停止。对历史名人的敬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一直不曾停留。如今,在宜州的这片热土上,浙大西迁的“求是”精神续写更多辉煌,“庆吉颐重”御制匾额和诗碑让蓝祥长寿文化再放异彩,刘三姐文化品牌创新发展,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得到挖掘和保护,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不断完善和发展,焕发着人文魅力的古城吸引了更多人的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鍖婚櫌鍝噷濂?鍖椾含鐧界櫆椋庢渶濂藉尰闄㈠湪鍝?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