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印象刘三姐刘三姐歌谣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哪只有山歌敬亲人哪敬亲人……

刘三姐电影中对歌片段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最早传说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关于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加丰富。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却十分一致。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有她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我在大学期间每到三月三广西所有大学都会放假,这个“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就是为了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那年我遇见刘三姐的身影,那年我听着刘三姐的传奇

初次听到刘三姐的歌谣,看到刘三姐的身影是小时候了,电影《刘三姐》经常在电视上播出。在这部剧中,她的歌谣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讽刺知识分子愚蠢没落的一面,提倡平等。剧中对歌的部分十分精彩。

刘三姐电影

听了刘三姐歌谣,我内心感到很震撼。它在那个讲求阶级斗争的时期,传递着不同的精神和人生观,揭示着人生的道理。

抛开意识形态,我觉得这部电影在今天依然有醒世的价值。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艺术成就很高。

那时我经常在家里跟着电视学唱,一句句曲调,在吸引着我,我不仅喜欢它的曲调还喜欢它传递的精神。

那年我来到刘三姐的故里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桂林度过的,这个我从小向往的地方,我最初就是通过《刘三姐》这个电影了解到桂林的,北方人对南方的的好奇心理驱使我选择了这个城市。我好奇桂林人都会唱山歌吗?桂林会不会有很多像阿牛哥一样的渔民?

大学开学前一个星期,我就同我的父母游历了从小向往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与地属柳州市的三江。

来到这里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风景和美丽的少数民族少女身上了,后来才得知,原来柳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是壮族的歌仙,这位传说般神奇的女子,她的抗争精神与优美歌声是如何被传扬与后人,让人皆为她的美而而频频驻足,流连忘返?之前对刘三姐的印象只是她的歌儿美,与地主恶霸对抗。

后来我又去了阳朔,那也是刘三姐盛名之下的旅游胜地,年的电影《刘三姐》就是在那儿拍摄取景的,那棵年代久远的大榕树,开阔的遇龙河,是我仅知的内容。看到这些,我却无法联想到刘三姐的故事、人物形象和她的歌声。

我们最后到了一个刘三姐的纪念馆,馆内播放着刘三姐歌谣: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哪只有山歌敬亲人哪敬亲人……

听到这个,我脑海中浮现刘三姐撑着竹篙在歌声漂浮的河面徜徉的画面。

一回到酒店我就迫不及待得重新看了电影《刘三姐》来找寻小时候的记忆。演刘三姐的是黄婉秋。她不漂亮,可她演的逼真、那么灵动、形象鲜明。那时的电影都很单纯,没有特技的渲染,眼神与神态一分一毫的流转,传递的感情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或许刘三姐并不想当什么领袖,她只是拥有更为本真的锐气,可这锐气势不可挡,歌声传遍了天涯时,民众的心就更为坚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大学四年生活,每一年的“三月三”假期,我们回不了家的同学就会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唱山歌,从中收获很多快乐。

今天再看《刘三姐》

我与父母观看的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是比阳朔本身更吸引我的内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剧场。我以为能从中感受到刘三姐的魅力,但还是从没感受到三姐的魅力,倒是漓江风采与壮家风情的生活白描让人有深刻的印象。我还是很疑惑的,“印象”刘三姐将原滋原味的山歌味道被印象掉了,我感受不到歌的震撼,除了有段对歌的内容和野性的号角。刘三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还没有清晰起来。

小戏骨版的《刘三姐》保留了原版《刘三姐》中的主要情节并着重演绎了“水边赛歌”的情节。我个人觉得很好看,还原度也比较高。其实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传播非遗可以从儿童入手,给孩子们多一个发挥的空间,给非遗多一个传播方式。

小戏骨刘三姐对歌片段

现在流行的歌曲中总会有电影《刘三姐》里的歌,以前看过没太多深刻印象,留下的是那几首常听到的旋律。就像后弦的那首《印象刘三姐》,里面插入了刘三姐歌谣,很好听。希望更多有才华的“行家”能赋予山歌以更多的新鲜元素,以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唱山歌需要氛围,“过去湾子里唱山歌的人多,有人唱就有人和,不管什么时间来唱,都正常。而现在,突然一个人唱,会被人误会的。我觉得非遗传承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大家都应该知道。刘三姐歌谣不应该只有一种传播方式。通过流行歌曲也能使非遗有更广泛的传播,也能使更多人的接受和了解。

传承之忧

知名影片《刘三姐》让广西宜州市山歌家喻户晓,可如今,这座小城,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最年轻歌王已年过四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面临传承之忧。

宜州市的中山公园和白龙公园还经常会有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三三两两聚在公园一角,对唱山歌,却鲜有人围观。唱歌的老人说,这里曾经是山歌爱好者聚集地,以前有许多年轻人围观,如今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想想如果有一天这些头发花白的老者故去之后,这座城还会像现在一样生机勃勃吗?数十年前宜州唱山歌氛围极为浓厚,年轻人对山歌唱得好的人很崇敬。而如今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为让山歌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当地政府已采取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突出。

许多当地歌王也通过各种共活动来加大传播力度,但大多数活动都很少有年轻人参加,宜州已是广西唱山歌氛围较浓厚地区,仍面临这种尴尬境况。十年后,宜州市13名歌王大多将年过六旬,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能接替他们,三姐故乡山歌传承将面临断层的困境,传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上发了有关刘三姐歌谣的宣传文章,为歌迷们寻找展示艺术的机会与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发扬光大做出我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建议在当地一些学校对山歌相关知识进行推广,由歌王到学校传歌,让年轻人深入了解山歌,培养兴趣,爱上山歌。地方政府也应搭建更多平台,给山歌爱好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并加大力度鼓励和保护山歌爱好者对青少年的传、帮、带。

技艺特点

刘三姐歌谣具有歌词内容丰富、灵活可变、幽默、诙谐、押韵、曲调优美、动听、朗朗上口、通俗易唱、容易被人群接受等特点。它大致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

(声明:内容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123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