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明白,刘备在创业阶段,先锋是赵云这样的猛将,但到了蜀汉后期,姜维北伐,能力并不强的廖化居然成为了先锋。所以人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其实这句话反映了蜀汉后期历史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才的衰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人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所以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注重招贤纳士。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从而铲平了北方霸主,开创了曹魏之国。孙氏兄弟占据江东,靠的是吸纳各方人才。至于兵微将寡的刘备,则是靠招兵买马,占据益州一带。刘备对人才的态度远远超过了曹操和孙权。同桌而坐,同席而食,无所选择,刘备也向战争中的贤良之士示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他最终成为了皇帝。但在蜀汉后期,人才凋敝,担任军政要职的,居然还是蒋琬、费祎、廖化、张仪这些人,而魏延的人才济济,钟会、邓艾、杜预等都曾担任要职。人才的衰落是蜀汉政权衰落的重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呢?首先,有一个客观原因,蜀汉政权小。蜀汉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四川、贵州、云南大部、陕甘南部,这些地方人口不多,蜀汉灭亡的时候,还不到一百万。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就是蜀汉的人才政策存在问题。大致划分,蜀汉政权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外来的,另一类是本土的益州;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刘备率领荆襄人,经过赤壁之战,荆楚群石,起于云端;二是跟随刘焉父子入东川国;第三,本土豪族的利润。在这三类人中,刘备的嫡系,或者说蜀汉政权的最高层是荆襄人和部分东州人。蜀汉四相中,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属荆襄,《三国志》中有传主五十九人,其中荆州有二十七人。宜州当地的原住民被镇压了。蜀汉时期,益州没有一个人当过丞相、将军、官吏。蜀汉五十九人中,只有十九人是益州本地人,他们通常担任总管、将军、谏官等职务,没有人进入蜀汉最高决策层。这反映了蜀汉的用人政策是对荆襄、东州、益州土著的重要压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以前的荆襄人不断死去,又没有新的阶梯,再加上他们拒绝提拔、使用益州本地人,所以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当邓艾军兵入成都后,益州百姓纷纷挺身而出,极力主张投降,刘禅无奈,只得投降。参考文献:1。《三国志》;2.历史是统治者的一面镜子
上一篇文章: 螺蛳粉广雅云吞宜州粽子来到新兴高速服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ly/1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