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宜州城我与一座城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ask.bdfyy999.com/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这是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中的插曲。60余年来,这首《只有山歌敬亲人》因其欢快的旋律和通俗的歌词,已成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刘三姐的故乡,就在桂西北的宜州城。宜州是一座拥有多年历史的古城,除了随处响起的山歌,城内还有众多文化遗迹。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生命的最后时光就在宜州度过,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山谷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宜州盘桓一月,并在游记中盛赞宜州山水,为纪念他而建的霞客亭至今矗立于城北会仙山上;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部将唱和诗刻,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蚀,仍清晰如昨地呈现在白龙洞口石壁之上;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都曾留寓宜州,处烽火年代仍弦歌不辍……我曾在宜州工作过4年。年,我离开宜州,回到湖南老家,自以为今生再也无缘与宜州相见,想不到今年6月的一场文学活动,竟让我再次走进宜州的怀抱。那天,朋友洪金和朝顺驾车从柳州赶来接我,比我预想的时间竟然快了整一个小时。他们望着我诧异的神情,笑着解释:“柳州到宜州不是原来的坑洼道了,现在全程高速,畅通无阻。”我不禁想起有一年带女儿从宜州去柳州,坐的是吉普车,出宜州不远,因为路况差,车子颠簸得厉害,女儿晕车哭闹不休。当时想转乘火车,无奈中途又无车站。女儿小脸涨得通红的难受样,我至今都记得。昔日公里的宜柳公路,路面大坑连着小坑,车子在这样的路上跑,大人都觉得胃里翻江倒海,何况几岁小儿?朋友陪同我去的第一站当然是大市场,那是我当年工作的地方。刚进市场,那些久违的气味——酸笋的鲜香、烤肉的焦香、灰粽的清香一一扑鼻而来,让我恍如回到从前。人流熙攘,农产品种类明显比过去丰富。吃一碗3元的米粥或6元的米粉,会有酸萝卜、凉拌黄瓜、七彩泡椒、辣椒豆豉等20多种免费配菜供你品尝,真是物美价廉。正逢端午时节,市场入口两侧摆满了青翠欲滴的粽叶。宜州粽子是用上等白糯米或黑糯米配以肥瘦相间的猪肉、本地甜栗、花生与绿豆等做成的,吃起来软糯香甜,口齿生津,是我几十年来忘不了的美味。我原来在大市场旁一栋独立的5层楼房里工作,那栋楼是当年宜州城的地标建筑。如今,大市场周边全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我们转了几圈,才在一大排建筑的角落里找到我曾经的工作地。大市场出来往东,是我之前上班时必经的城中东路。路上曾有一座料石砌筑的低矮拱门,附近百姓喜欢坐在门洞内纳凉聊天。那时,我骑自行车每日往返于拱门之下,只顾躲避车辆扬起的尘土,却从未想去探究它的过往。远远地,我们看到了四牌楼。如今的它变高大了,旧拱门之上加盖了两层木质结构的飞檐流阁,显得气象恢弘。旁边还立起了纪事碑,走近细瞧碑文,原来这牌楼竟是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建筑,为当时文人墨客吟咏唱和雅聚之地。牌楼之下已禁车辆通行,一条宽阔的新路垂直穿过旧路,横跨碧波潋滟的龙江。江上之桥名曰“求是”,以纪念浙大西迁宜州时,校长竺可桢在此提出的“求是”校训。浙大的宜州旧址,后来成了军营。洪金和朝顺两位农家子弟,分别从四川和河南来到这座军营里锻炼成长,而后在柳州工作定居。他们说,宜州的那段当兵史,是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龙江对岸,那些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现在全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风过处,树影婆娑,清雅奇秀。我们的车最后停在了下枧河东岸刘三姐故居前。高高的崖畔向河边伸下宽宽窄窄的码头,水碧竹翠。一位老人背着竹篓从码头走来,步履稳健。我追上去问她高寿,她微笑着用桂柳话告诉我:90岁了。看来,宜州是长寿康养之乡,果真不假!忽地,一阵山歌飘来:“鱼在江河爱水清,鸟在山头爱树荫。人民富裕生活好,国泰民安享太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群青年男女,又在下枧河竹筏之上开始对歌了……《人民日报》(年09月13日20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ly/12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