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宜州文化

宜州盆地沃野百里,龙江河自西而东宛然穿过,据《宜山县志》(民国七年版)载,宜州有大小河流条,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便有人类在宜州盆地生活生产,繁衍生息。宜州古有民谣:“铁链锁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宜州为古百粤地,秦时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刘彻剪灭盘踞岭南93年的南越国后,立即在此建“定周县”,是为宜州建县之始,是岭南地区建县较早的地方之一,历史悠久,是历代州、府、路治所,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然地以人名,人杰地才灵。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众多的文化名人来滋养,即使历史再悠久,也是文化沙漠,不为世人所重,哀莫大于此也!依靠众多文化人的滋润,宜州名重岭南,文化积淀丰厚,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宜州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恐怕首推黄庭坚先生了。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县)双井村人,出身书香官宦世家,少聪颖,七岁能诗,二十三岁登进士第。因其游学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世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在宋代,是一个仅次于苏轼的全才式人物。山谷先生于诗歌创作,全面深刻地学习和继承了杜甫等人的传统,大胆创新,独辟蹊径,以学问为诗,是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殿军人物,被尊为“江西诗派”鼻祖。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亦能大胆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这样一位天才,在宦途上命运多舛,只做过一些地方官和修史文职官员,由于王安石变法,黄庭坚身不由已地成为反对变法的“旧党”,中年以后,屡遭朝廷贬谪和流放。崇宁三年()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于次年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前人不幸后人幸。”笔者更愿意说:“山谷不幸宜州幸”。由于山谷先生被流放来到宜州,宜州这块土地得到先生的滋润,文化上的进步和繁荣立即有所凸现,而且八百年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宜州,笔者就试图从山谷先生与宜州文化上的联系来阐述这种影响。

一、山谷在宜州的诗歌创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及其形象化的写作,前人已有“诗歌至唐已被写尽”的哀叹。的确,唐代空前庞大的诗人队伍创作出来的庞大诗作,使得后人感到诗歌创作的空间太窄小了。在此情况下,宋代人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诗歌,显得空前的困惑和无奈。然而,宋人也不会坐以待毙,无所作为,他们勇敢地选择了挑战。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欧阳修“重道、尊韩”的文论主张,到苏轼以才学为诗的探索,黄庭坚则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了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原则,而且具体提出引经据典,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写作方法,最后形成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诗歌风格,开宗立派,被尊为“江西诗派“的鼻祖。我想,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不是空穴来风,它必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长期以来,对于文学创作,过多地强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强调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作品的思想性,宋诗在这种单的一学术氛围中受到了极大的冷落和非议,被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受到的排斥和批判,是可以想见的了。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的创作,本来是基本规律和常识,多一些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多种创作道路,总比一条路子和千篇一律风格的作品要符合文艺创作规律,我们真的要认真检讨一下这种”万马齐瘖“的局面了。

  整个北宋时期的最大政治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围绕变法的种种斗争和矛盾骤然迭起,风起云涌。王室与核心统治集团之间的冲突,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统治集团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冲突,一时间尖锐复杂,斗争变得空前激烈。这样激烈的斗争总会有牺牲品,几个回合,几经斗争,牺牲品产生了,新党即改革派,将旧党即保守派斥为“元祐党”,无情打击。苏轼,这个千古全才,因为是元祐党人,被朝廷流放到合浦、海南,于建中靖国元年()黯然而逝。由于与苏轼的关系,厄运也降临到这个不善于政治斗争而又被迫投身政治斗争的山谷先生头上,然而他宛如一颗巨星,走到那里,就在那里发光,吸引着那里的诗文作家,无论在黔中,还是在宜州。崇宁三年(),黄庭坚被除名,羁管宜州。和以往的处分不同,这一次是编管,是流放,是戴罪之身,故到宜州后,是被官府管制的。由于他的名声,他在文坛和书坛的地位,立即吸引一些文人名士,如零陵蒋伟、成都范寥就迢迢千里,从岭外赶赴宜州,照料山谷,就教山谷,日陪杖履。而宜州本地的文人也集中到山谷身边,参惮论道,讲学奕棋,生活倒也不寂寞。山谷先生在宜州总共创作诗词十五首,这是山谷老人生命最后的绝唱,我们从中除了能看到他一向的创作轨迹外,这里还有个人的愁思,有贴近人民,反映人民疾苦的元素。宋代对于编管人员,允许其开馆讲学,以解决其生活费用。黄庭坚作为编管人员,在宜州亦设馆授学,教化宜州。山谷先生以其文坛领袖的地位和学识,把中原先进文化直接带到宜州,宜州士子大开眼界,学有榜样,学有路子,进步自然是可观的。宜州在科举考试的一千三百年中,中进士者共41名,宋代之前是空白,而宋代中进士者就有28名,占70%,从这个统计数字中,就可以知道山谷先生对宜州的教化之功。

二、“宜州乙酉家乘”

春秋时晋国称国史为“乘”,后人有沿用以“乘”代称国史。黄庭坚在宜州将其所写日记称之为“宜州乙酉家乘”,将日记称为“乘”,是中国历史第一人,从这里我们不但知道黄庭坚是非常看重他在宜州所写的日记具有史史料价值,而且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钦佩。这部日记留给我们研究的信息良多,宋代宜州的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地理、物候和气象等诸多方面的情况都有所反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无怪乎山谷先生将其称为“家乘”,虽是“家乘”,我们将之称为“州乘”也无不可。

  “宜州乙酉家乘”所记的是山谷先生到宜州后的第二年,即崇宁四年(),干支为乙酉,这一年的正月到九月二十九日,即山谷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不知是何原因,也许是在流传佚失,其中缺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的日记,三十六行,每行十九字,计六百八十四字,又缺六月整一个月的日记,非常可惜,非常遗憾。好象是前人没有研究过这部日记,笔者学识浅陋,妄作涉猎,略作简述。

  1.宜州城池和寺院。从这部日记中,我们知道宋代宜州的城池布局和部分城楼名称,知道了城内和城外的一些重要建筑,特别是佛教寺院。比如崇宁寺。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即改元为“崇宁”,有尊崇熙宁之意。熙宁为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这个宋徽宗赵佶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其创建宫廷画院,为世界首创。赵佶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自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瘦金体题工笔画,美妙绝伦”之说。可惜这个宋徽将所有的才华和精力用之于艺术,在艺术上我们称其为“天才”毫不为过,但治国作一国之君,却是一塌糊涂,是世界史上少有的糊涂皇帝,其后来被金兵掳去,饱受耻辱和折磨,最后客死异国他乡,恐怕是因果报应了。赵佶不但改元“崇宁”,而且下令在全国各地建“崇宁寺”,意在为皇上祈福。山谷先生到宜州后,先是居于城西外黎氏家,因不符合编管人员不准居城外之规定,遂移居崇宁寺,又为寺法所不许。为何寺法不准,原先不解其意,了解到崇宁寺为皇上祈福所建,这个疑问也就冰释了。但崇宁寺的僧人们和山谷还是很友善的,僧人经常邀请山谷先生到寺宴饮、奕棋、沐浴,山谷也常主动到崇宁寺闲玩。从日记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崇宁寺在城东门外二百米处,即今天的宜州一中附近。根据日记,我们还知道宋代宜州佛教寺院还有慈恩寺、香社寺、植福寺、高山寺,加上日记中没有记到的白龙洞保民寺和南山广化寺,这么众多的寺院,反映了宋代宜州佛教兴盛的情况。

  2.与宜州知州党明远的关系。作为编管人员,黄庭坚戴罪在身,宜州知州党明远是不敢贸然与之交往的,尽管党太守本人十分崇敬山谷先生。但是他们交往的机会还是来了。山谷之兄元明于崇宁四年()正月从湖南永州来宜州看望庭坚,因元明是知府身份,官阶在知州党明远之上,因此党明远得以借陪元明看望山谷之机而接触先生,而且这一接触交往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安排山谷最后住进南楼,更是三天两头便去看望山谷,党太守把看望山谷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了,而且去时还不忘给山谷送上一二枝含笑花,使逆境中的山谷老人倍感人间的温暖。党太守与山谷先生的感情与日俱增,以至党明远嘱托为其料理后事,撰写墓志铭。说来也怪,似乎党太守也知道其将不久于人世,果然党明远于是年八月初三日下世。遵照朋友的嘱托,在党明远弥留之际,山谷先生代其写遗表上奏朝延。

  3.与宜州士人的交往。从宜州乙酉家乘中我们知道,山谷先生当年与宜州士人的交往是很频繁的,这些士人有管时当、莫疏亭、朱激、区叔时、王紫堂、袁安国、秦禹锡、叶筠元、蒋侃、唐惠宗、冯孝叔、郭子仁、郭全甫、李元朴等十数人,知道宜州士人与山谷先生十分友善,十分崇敬,他们还经常给山谷先生送去鹅、羊肉、米、酒、果菜等食物和药物,先生也曾借钱给人,以解决别人之困难。山谷先生日与宜州士人参惮论道,奕棋饮酒,生活倒也不寂寞。其中,山谷还提到当时宜州生产牂牁酒,这也留给我们研究宋代宜州酒文化的一个信息。

  4.日记中的古地名。在乙酉家乘中,山谷先生多次记到宜州周边村寨的地名,如恩立寨、乐善寨、莫洞、武阳寨、德谨寨、安化蛮等村寨。黄庭坚在宜山,不但知识阶层的人士崇敬他,而且周边村寨的少数民族头人也非常景仰他,经常给先生送去吃的和用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人格魅力,道德文章的力量,不但汉族士人崇敬他,而且少数民族也景仰他,这种尊敬,超越了地域,也超越了民族。而今,山谷所记的古地名早已消失,但他却留给我们研究宋代宜州行政区划的重要信息,弥是珍贵。

  5.宋代宜州物产。在家乘中,山谷先生多处记到宋代宜州物产,有草豆蔻、枳姑、含笑花、黄甘、山蓣、蛤蜊酱、蟹螯酱、金橘、雪菌、荠菜、尸鸟鸠、鞭笋、蛮布、金铃子、丙椰子、白鹇、橄榄、山药、钻竹、石菖蒲、枇杷、人参、芎、猿皮、粽子、木等子(山茱萸)、木瓜、梨、安石榴、牂牁酒、香橘子、芭蕉等数十种之多,这些物产,有的现在还有,有的可能与今名有异,有的则已消失,有的则闻所未闻。如草豆蔻,中药,据地方志载,宜州所产草豆蔻质佳,为古代朝廷贡品,但现在宜州已无草豆蔻了。再如白鹇,鸟名,又名银雉,似山鸡而白色,在宋代已很稀少了,故山谷自注:此,《尔雅》所谓雗,雉也。白鹇产于我国南方,是世界有名的观赏鸟。山谷在宜州时,就养有此种珍稀鸟,可见其有很高的美学修养,当地人还向山谷求要一对。更为有趣的是,山谷日记有“钻竹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取火时必需有媒子引火,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当年闰二月(正常是三月)所用媒子改用竹子刮成的细丝,于是我们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一年四季钻火所用的媒子的材质是不同的,这对研究古时钻木取火很有价值。此外,日记中还有“三月二十七日甲子,大雷雨,郡守杀鹅于城南之龙泓,于是三日矣。”古时军事演习称之为“杀鹅”,从这天记载,我们知道宜州知州不顾大雷雨,连续三天在城南举行军事演习。此时距宋王朝南渡只有二十余年,当时北宋王朝风雨飘摇汲汲可危的局面从“冒雨杀鹅”之举动中得以想见。

  6.宋代宜州气象。乙酉家乘从崇宁四年正月到九月底都记载有每一天的气象情况,包括气候、温度(以穿衣多少衡量),这样记载一个地方差不多一年的气象,恐怕在宋代和宋代以前在整个中国是绝少的,对研究宋代宜州的气象无疑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在宜州的书法创作

我们知道,唐代书法是一个高峰,众多的杰出书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张旭、怀素等等,无论在楷、行、草等书体方面都取得了无比伦比的成就,星汉灿烂,辉煌无比,共同造就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局面。到了宋代,象面临唐代诗歌艺术成就一样,面对唐代书法一座又一座高峰,宋人怎么办?宋代书法家以勇敢的胸怀和深厚的学识,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走直抒胸臆,抒发感情的路子,后人称之为“宋人尚意。”宋四家的“苏黄米蔡,”除蔡襄书法纯粹继承传统而无个人风格之外,其余三家,以苏轼为首,在“尚意”的创作道路上各领风骚,自成风格。黄庭坚更是以其非凡的胆略和才情,探索前行,独标一帜,最后成为有宋一代书法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山谷跋《苏轼寒食诗帖》;“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山谷的自信,他确实已超越了师友苏轼,成为宋代书坛的领袖人物了。山谷行楷书,吸收绘画艺术的特点,独创出一种“中宫集结,长笔四展”的辐射字式书体。在基本笔画中,横画多有波折,并将其中一二笔适当伸长,将某些短画缩成紧凑的点子与待机而发的横、撇、竖、捺的夸张舒展的长画加以巧妙的布排穿插,形成鲜明的对比。山谷到宜州时,已是人书俱老,书艺已达高峰。先生在宜州,得到宜州通判俞若著的照料,为之经理馆舍,敬遇不怠,且遣二子滋,,浒从之游。一日,若著谓先生:“先生不愧东都党固诸贤,请书《范滂传》于壁。”黄庭坚默忆书之,既成仅误二三字。《范滂传》出自《后汉书》,一千一百余字,山谷随时能默忆书之,我们十分惊异山谷的天才记忆力。这是山谷先生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评论家所重。山谷草书,其自谓“予学草书三十年。”先生是一位善学者,转益多师,手勤心快,悟性极高,通过他的融会贯通,终成个性强烈的自家面目。黄庭坚是宋四家中唯一善狂草者,苏轼以天纵之英才,行书洒脱不羁,然不作狂草。蔡襄亦不能狂草而米芾小草未脱晋唐面目。南宋人姜夔在《读书谱》中曾说:“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注)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当代有评论家把唐代的张旭、怀素和宋代的黄庭坚称之为中古草书三大家。《李白忆旧游诗》是山谷晚年的狂草代表作,据黄(庭坚)学研究权威黄君先生研究资料,认为此作是山谷在宜州所书,时间为崇宁三年()。《李白忆旧游诗》书写的是一首李白的诗,全篇洋洋洒洒共五十二行,三百余字,山谷先生以其得天独厚的才情,以丰富的点线变化,无比浪漫的气质任意挥洒,线条老劲烂漫,一波三折,万岁枯藤,纵逸缠绕,变化多端,通篇如风卷云舒,一气呵成。在章法上改变传统字行中以“中轴”来贯气的惯例,常常让下一字的某一面居上的部份,与相邻的上一字同一面而居下的部位对齐,而基本上不考虑另一面是否向外突出或向内缩进,是否造成字行的局部偏斜。中轴线忽左忽右摇曳变化。在字幅篇章的谋划中,既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穿插又强调同一行中上下字的联络呼应关系,从而创造出与不规则的放射型字体相适应的寓变化于统一的奇妙而生动的字行贯气法。这种贯气法经明清之际的王铎继承光大,焕发勃勃生机,更为当代书法家所接受和普遍运用。山谷先生荜路蓝缕,功莫大焉。山谷先生以学问作书,以道德贯之,书法成就冠于一时,宋徽宗就赞誉:“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斜高下,无不如意。”此评可谓中的。据黄学专家黄君考证,山谷先生在宜州所书的作品除《范滂传》和《李白忆旧游诗》外,还有《致齐君尺牍》,《朝夕相会帖》和《致德与贤友札》。这是山谷先生留给宜州人民的宝贵遗产,是最璀璨的艺术之花,是宜州人民永远引以为自豪的精神财富。年宜州市政府拨款30万重建《山谷祠》,作为筹建具体负责人,笔者将山谷先生所书《范滂传》与《李白忆旧游诗》复制刊刻于石,镶嵌于祠中墙上,让宜州人民得以欣赏先生书法艺术之风采,也算是宜州人民对黄庭坚的崇敬和永远的纪念。

  年11月初,笔者应邀到黄庭坚故乡——江西省修水县参加“纪念黄庭诞辰周年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名地的学者专家就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书法创作和书史地位展开讨论,对山谷先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山谷先生是属于那一类历时间愈久,人们愈能品味和发现其价值的学者和艺术家。近千年来,人们对山谷的研究存在着许多误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生的地位和价值将越来越清晰,并将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承认。黄庭坚在宜州生活了短短的一年又五个月,但先生对宜州文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和永远的,笔者所撰此文,试图揭示这种影响,恐怕这只是冰山之一角,但作为引玉之砖,也许以后会发掘更多的瑰宝。

  注:长沙三昧,长沙指唐代书法家怀素因其是长沙人,有人便以“长沙”指代怀素

内容来源:李楚荣

责任编辑:脉脉谁语

联系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未经河池市宜州龙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许可,谢绝转载。受权转载请注明来自古韵龙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gr/5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