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宜州这10个地方荣获徐霞客游线标志
宜州市政协莫晓靖供稿
5月18日,通讯员从浙江宁海发回报道:宜州通过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宜州城区、香山寺、会仙山、三门岩、南山、九龙山、多灵山、怀远古镇、德胜古镇、永定土司衙署遗址等10个地方成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认证行动现场评审暨相关研讨会现场。(宁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截图)
当天,在宁海举行的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认证行动现场评审暨相关研讨会上,评审团通过了6个县市的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它们分别是:浙江金华市的金华山、金华古城;浙江新昌县天姥山周边源流考察区(含腾空山、牛牯岭、会墅岭、班竹古村等点);浙江天台县的天台山(其中赤城山为特殊纪念地);河南新密市的香炉山、天仙庙、新密古城;广西宜州市的宜州城及周边名胜(含香山寺、会仙山、三门岩、南山、九龙山等点)、多灵山、怀远古镇、德胜古镇、永定土司衙署遗址,以及江西宜黄县的军峰山、芙蓉山(棠阴古镇)、宜黄古城、玉泉山、石巩片区、曹山寺等。这些标志地都是徐霞客游线上的地标,有可靠资料证明曾是徐霞客游历考察过的、能够反映徐霞客科考行为、彰显其科学探索精神或在徐霞客科考线路中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文化或自然遗存点。
宜州获得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定证书。
据介绍,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由《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浙江宁海县政府推动,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协报社、中国徐霞客研究会联合发起,旨在了解、研究徐霞客线路遗产情况,助推徐霞客线路申遗。
宜州成为第二批全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城市,将对宜州的旅游资源开发、文物保护、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游圣徐霞客当年走过的那些宜州景致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崇祯十一年()农历二月十七,徐霞客从忻城进入宜州,开始了在宜州境内长达30天的旅行和考察,足迹遍及今天的石别、庆远、北牙、怀远、德胜等乡镇,并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多达41页2万余字的关于宜州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记载。
下面,让我们跟随“游圣”的足迹,去看一看当年宜州霞客路上那些主要的景致。
第一站三寨
当年,霞客先生从此图上两棵树之间的小道缓缓而来,然后经过这座古老的石桥进入庆远府境内,首站抵达三寨。石桥仍为当年霞客先生走过的古石桥。
崇祯十一年二月十六,徐霞客从忻城经石别三寨,进入庆远府境内。三寨当时为永定正长官司衙门所在地,今为石别三寨村。《徐霞客游记》记载:“二月十六日……五里,抵永定司,即所谓山寨也。土官所居村在西界石山下,欲留余止宿,余以日才过午,不入而行。”
当年霞客先生走过的古石桥。
永定正长官司遗址。永定正长官司由明朝设置(武职衙门,正六品),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公元年),至今有多年历史,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站香山寺
香山寺遗址,现为中山公园。
徐霞客抵达庆远府后,寄宿于香山寺。香山寺位于现今的中山公园内。
据志书载,香山寺始建于元朝,这里黑石小丘交错于平畴,奇石林立,涧水穿石,为宜城奇观。古树参天,浓阴蔽日。徐霞客赞之为“苏吴盆景”。
香山寺原有“香山八景”:“菩提路”、“普陀崖”、“燃灯门”、“滴翠亭”、“朝阙石”、“嘘云岫”、“梵王天”、“观音阁”。因历史原因,香山寺现已不存,但在中山公园内仍有四景:“菩提路”、“普陀崖”、“燃灯门”、“滴翠亭”。
年宜山县政府在此修建中山纪念亭,年易名中山公园。广场占地10余亩,建有中山纪念塔、中山先生铜像、八角楼等景点。
“香山八景”之普陀崖。
“香山八景”之滴翠亭。
“香山八景”之燃灯门。
“香山八景”之菩提路。
第三站南山
宜州难得的风水宝地——南山。
徐霞客在香山寺安顿好之后,来不及吃午饭,就立即前往南山游览。
南山位于现宜州城区南郊2公里处,有摩崖诗刻数十处,南山北麓有龙隐洞。《徐霞客游记》记载:“令两人秉炬引索,悬下洞底深阱。是夜宿龙隐。”
龙隐洞前峭壁上有宋代将军费忱平“安抚”瑶族起义领袖莫文察的“凯旋碑”等十余处;宋代将领狄青副将余靖有七言绝句狂草手笔刻于大石上;东面崖壁上刻有一楷体“寿”字,高4.2米、宽2.3米,据说到此处者方能为寿仙。
北面山麓有一小石泉,称为“寿泉”,四季不枯不涝,泉水清冽,蔚为奇观。
龙隐洞前原有南山寺,始建于唐朝,初名广化寺,经清代同治三年重修后,规模空前宏大,雄伟庄严,乃岭南名刹。因历史原因,古寺现已不存,然南山实为难得之风水宝地,是僧道修行的上佳之所。
龙隐洞,现为军事用途。
龙隐洞前石壁上的“巖瞻”石刻。
“寿”字石刻。
南山“寿泉”,四季不枯,饮之可长寿。
蚺蛇洞(图中石壁处),霞客先生曾艰难攀爬探访。
第四站会仙山(北山)
远眺会仙山,状若卧狮,雄视东方。
会仙山位于现宜州城北。相传有仙人曾骑云驾鹤来此相会,故名会仙山,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
《徐霞客游记》赞会仙山:“绝顶中霄汉,江流如带横于下,郡(县)城如棋局布,其前东界则青鸟山,西界则天门拜相山,俱自北而南,分拥左右,若张两翼。”
会仙山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代刻有“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会仙山景区内有白龙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庵、翼王点将台、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等景点。
《徐霞客游记》赞雪花洞:“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
赞白龙洞:“……二十丈之内,有石柱中悬,长撑洞顶,极为伟丽……洞口有刘棐诗一绝,甚佳,上刻‘白龙洞’三大字……岩前大书“云深”二字,国初彭挥使笔也。”
年,宜山县政府在会仙山公园建“霞客亭”,后又塑“霞客像”,以为纪念。
近年来宜州发展旅游,会仙山现为4A级旅游景区。
霞客像和霞客亭。
白龙洞。
山谷祠。
翼王石达开与部将唱和诗石刻。
第五站北门码头
古时龙江庆远府城段没有桥梁连接南北,徐霞客北渡游览会仙山、三门岩等处,均由北门码头乘船而过。
龙江边连接北门码头的霞客古道。
龙江边的船上人家。
第六站三门岩
三门岩一带的自然风光。
三门岩位于现宜州城区北郊2公里处。这是集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名胜。
《徐霞客游记》记载:“而外列三石,界成四门,俱南向,惟中门最大,而左腋一门卑伏。言“三门”者,举其大也……而中门之内,设神像于中,上镌‘灵岩’二字”。
又赞三门岩洞:“前眺尖峰,后瞩飞梁,此洞之胜,内外两绝。”
三门岩现建有西竺寺,香火日盛,为3A级旅游景区。
西竺寺风光。
西竺寺风光。
三门岩。霞客先生说:”外列三石,界成四门,俱南向,惟中门最大,而左腋一门卑伏。”因岩前即为悬崖,难以找到正面拍摄的位置,所以只能拍此斜面图。
崇祯元年所刻的“磬石”,用木槌敲击可发出洪亮的钟声。
佛寿台。
第七站九龙山
九龙山风光。
九龙山位于宜州城区南郊3公里处,因有九峰相连婉蜒若龙,因此得名。九龙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有后洞和顶洞可出。入口处有椭圆形钟乳石,宛如青龙含珠。传说宋代宜州知州张自明因在九龙洞为民求雨有功,病逝时,其棺被龙含吞于此。明代庆远知府岳和声题刻“丹霞遗蜕”四字于岩侧壁间。
在丹霞岩之南侧有九龙洞,洞口有宋刻“万云谷”三字,洞前有深潭,上刻“九龙洞”三字。洞内有白色石屏,下有流石坝数条盘曲,在水中恰如九龙戏水。潭前有巨石刻九龙神碑,因张自明曾在此求雨得道,明代遂在此祭九龙神。
《徐霞客游记》记载:“九龙潭在城西南五里平岗之上,有潭一泓,深窅无底,而汇水常溢。九龙洞石山在其南,张自明祈雨有应,请封典焉。……,岩北向,洞门有碑,中篆“紫华丹台”四大字,甚古。由隙入,有郡守张自明墓,直进十余丈,虽平,而石级涌起,屈曲分环,中有停潦,遂为仙田。(出洞)倚杖北眺,当与羲皇不远。”
九龙山的“丹霞遗蜕”,乃宜阳八景之一。
九龙洞,下有深潭一汪。
九龙洞口内壁上的“万云谷”石刻。
第八站多灵山
多灵山风光。
多灵山位于宜州市北牙乡西部,挺立于土岭之上,形如笔架,又若巨龙昂首,巍然壮观。山上烟云缭绕,雾霭迷茫,泉穴下注,四时不竭,为宜邑之最高山,建有云深寺,香火常年不绝,南汉时已为名胜。《徐霞客游记》赞:“粤西名山,四时皆春,瑶花仙果,不绝于树,登其颠,四望无与障者”“登此山者,必清斋数日。若登者不洁,必迷不得道”。
远眺多灵山。
第九站怀远古镇
怀远古渡风光。
怀远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众多,境内有骑楼街、八滩山悬棺葬、两千年翔鹭纹铜鼓、古波岩画、红七军军部住所以及湖南会馆、粤东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三界庙、大观寺的遗址。
《徐霞客游记》记载:“直西行又三里,望见西北江流从北山下一曲,盖自郡西来,皆循江南岸行,而江深不可见,至是一曲,始得而见之”“……过桥,西南有岐,即前小观所来大路,从桥西直行,乃怀远大道也。”“……怀远镇在江之西岸,其北尚有北江即今小环江自思恩县北中州来,与南江合于怀远之下流,舟溯南江至怀远而止。”
怀远古渡码头。
怀远古街旧景。
怀远古街新景。
怀远五里桥,霞客先生经此前往德胜。
五里桥,双孔古石桥,至今有年以上历史。
第十站袁家山
袁家山风光——草木掩映中的玉皇阁。
德胜袁家山位于德胜镇镇区中心。山间之洞,凉风习习,宋将黄忱驻此“平蛮”置德胜寨,人们又称此山主岩为黄公岩,有张居广洗剑事及古碑多幅,记“英雄茂烈传千古,显赫威声耸后人”及“将军节奏洗吴钩”之往事。
《徐霞客游记》记载:“袁家山有洞,深透山后。”“……则洞遂高拓,中有擎天柱、犀牛望月、莺嘴、石船诸名状。”所记即为大风光山洞,现为德胜红兰酒厂天然窖酒之地。
袁家山风光公园。
袁家山上山道路。
第十一站德胜千户所
德胜千户所东门遗址。
德胜千户所遗址位于德胜街西约1公里处,亦称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明洪武二十八年()置河池守御千户所于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隶庆远卫。永乐六年()迁至德胜。城呈长方形,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楼高8米,长11米,城门高3.5米,宽3.4米,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
徐霞客《游记》中写着:“又西二里,抵德胜镇之东营。”“还宿于东营。”“十二日晨起,饭毕而雨不止。令顾奴押营夫担行李,先往德胜西营。”“又一里,出德胜西街门,又西一里,有营在路北,是为德胜营。”
崇祯十一年三月十六,霞客先生离开德胜,经河池南丹前往贵州。
德胜千户所东门遗址。
德胜千户所东门保护标志碑。
内容来源:微观宜州工作室
编辑出品:微观宜州工作室
版权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微观宜州瑗垮畞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湁鍝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gr/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