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文史辩误八

宜州文史辩误八

昨日,有朋友转来宜州论坛文章《吐血整理、、、宜州乡镇地名由来你知道多少》,并询问其结论是不是正确的。

我们知道,地名由来于其历史沿革有关,假如连历史文献史料都没读懂,就想靠网络搜索粘贴交出作业,虽说也有一定正确的内容,但以讹传讹的谬误是难以避免的。再怎么吐血整理,也不会得到真实的地名由来即其历史沿革之结论,因为历史是有系统整体性的,割离的东西自然逃不掉历史耻笑。

上述文章最严重的硬伤就是脱离了历史。一个地名也许超千年,也许只有短短的十年八年,但如果明明古代就有的地名,你只说解放后的故事,其实就是说新中国抛弃了历史,洋人可以这么一派胡言,中国人就不应该如此传播中国历史了。

由来,肯定是从最早的史载故事。为什么说宜州有年历史?就因为历史记载宜州之地最早设置行政区为西汉公元前年。缺乏载体记载的,都不算古地古城历史,官地河池宋代才有,它就不敢说自己有年历史,羁縻部落是不算的,否则就失去历史年代的意义,开天辟地,山川历史不等于文化历史。

下面随便举出该文几个特别讹传的地方,与各位分享。

高山柴早就写出文章《真实的怀远镇历史沿革,兼论导致的连锁舛错》、《德胜镇沿革初探,兼谈关于德胜古代地理描述的瑕疵》、《、关于历史概念错误的地方》详细地分析了怀远镇、德胜镇的历史沿革,指出镇志之误。其名称最早的由来,即怀远、德胜之名来自国学历史的对边远地区怀柔而治远人,“先王常使德胜才”“以徳胜威”以图国泰平安的寓意,即北宋《资治通鉴》云:“宣示汉德,威怀远夷,怀远以德,柔服四维(四维,东南维,西南维,东北维,西北维)。怀远之略,莫如宽简。”之通俗诠释,“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厚德载物”,反应“德”在中华文化之中的重要性。

全中国出现在很多这样的地名,查查《唐书》《宋史》等文献,西北边境怀远、德胜之名常见于史料中。类似地还有如庆远、怀德、怀集、怀柔、怀化、怀安、宁远、威远、绥远等地名,都是朝廷收复边远地区,怀着宽厚治理之意,期望安定统治而取名的。近的例子就今柳州市三江县就是古代的怀远县后身,河池县(区)就是宋代的羁縻怀德州,等等。

斑斑历史记载,宜山县怀远镇之名出自宋代的羁縻怀远军,德胜镇在来自宋代的德胜堡,均属于准州级/县级的行政地名,这在《宋史》、《宋会要辑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里清晰地载入史册了。清代修纂的《庆远府志》也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德胜绝非讹传于“得胜寨”,怀远也更不是什么“张怀远”。因为历史先有德胜堡、怀远军,才有后面德胜巡检司、怀远寨,名称由来提后者已经毫无意义。而且,以武力“得胜”,胜之不武,又违背中华美德之爱慕了,怎么可以用来冠名?是为脱离历史文化。

啰嗦一下,如同宜州史界也容易把地方机构(单位)当作历史沿革一样,如沿革以巡检司、千户所、县丞署等,是不了解行政区沿革定义的,高山柴文章也给予批评。事实上,注明“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项目)”——河池学院教授指导下的历史本科生的专业论文《广西宜州市怀远古镇的历史、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的作者也回应承认相关错误,接受批评。

至于该作者说“地名由来:因XX政府驻XX,所以得名XX”,因为庆远军驻宜州所以叫“庆远”吗?这是什么逻辑?根本没有“由来”啊?因为缺乏历史沿革故事,XX何来?因此“洛西意为冲沟的西边”毫无根据,哪里没有“冲沟的西边”呢?偏偏此地称“洛”?实际上,唐代在那里就有废掉的洛曹县/洛封县(雒曹县/雒封县,雒、洛通。《寰宇记?洛曹县》:“原置在洛曹山侧,因名。”北宋从柳州割隶宜州),其东西部才是“洛东、洛西”之名由来,所以该地还有“洛璜”、“洛寿”、“洛富”等地名,“洛”跟废洛曹县/洛封县由来相关,柳州也有废洛容县(雒容县),现改为鹿寨县洛容镇。历史记载如此。

所以,管中窥豹,人云亦云,于传扬宜州历史文化无益。

.12.27匆匆

内容来源:铁木的真(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联系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未经河池市宜州龙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许可,谢绝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来自古韵龙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s/7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