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教育走新更走心人民资讯
宜州讯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州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要求,将学校教育工作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立足服务宜州区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学党史、办实事”活动,通过送教上门、融合教育、医教结合等举措,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解决特殊儿童少年上学难问题,让宜州区特殊教育推向纵深,促使特殊教育走“新”更走“心”。实施送教上门,做到入学“零拒绝”。为解决无法到校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上学难问题,宜州区教育局联合残联、民政、扶贫等部门核对数据,摸清该区残障人口和适龄残障儿童的人口底数,健全残疾人登记工作机制,为残障儿童义务教育提供数据支撑。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对身体残疾程度较重而不能入学的儿童少年,各学校将他们纳入学籍管理,规范台账,为全辖区特殊儿童少年建立完整的信息库。制定《送教上门实施细则》,成立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一支有专长、肯吃苦、有爱心的党员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送教队伍,在征求家长同意基础上,制定“一人一案”教学计划,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和补偿训练,从康复训练、语言认知、生活自理、学习能力、特长培养、心理疏导等,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课堂,送教次数每生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个小时,确保每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宜州区每年举办特殊教师资格培训2次以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特殊教师的素质,通过师资培训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今年以来,宜州区共有送教对象人,名教师开展了多次送教上门服务,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应读尽读”“一个不漏”。实施融合教育,推进随班就读全覆盖。为了让特殊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享受到和普通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宜州区积极探索“普特融合、特教特办、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体系,不断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大力创建融合教育环境。加强资源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加大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建设,有效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各中小学尽量接纳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实施课程改革,依据国家颁布的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指南),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寻找结合点,制订分类教育或个别化教育方案。实施多方联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网络,增加家庭课程,开设生活指导、社会适应、定向行走等课程;建立学校和家庭联系手册,制定联系机制;开展社会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和了解社会。目前,宜州区已投入中央特教专项资金万元,建成特殊教育学校感知统合训练室、五机位高清自动精品录播教室及2间功能室;投入资金66万元,在3所普通学校建成3间资源教室;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实施医教结合,架起特殊儿童康复桥梁。宜州区积极探索教育、残联、康复机构共同参与的“医教结合”模式,构建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切实保障该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针对如言语发育迟缓、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少年,宜州区建立以特殊学校党员教师为主体、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团队,对每个特殊儿童少年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教育目标,拟定个别化教育康复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对特殊儿童少年实施针对性康复训练,整合语言、动作、感知、心理等康复内容进行多方干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康复训练,从而获得相关学习、生活的经验。(邓小温)本文来源:河池日报
上一篇文章: 贫困地区健康促进广西着力打造健康促进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s/1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