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黎雪梅德胜古镇老街
德胜古镇老街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老师
图、文/黎雪梅黎雪梅,女,汉族,70后。文学爱好者、南丹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河池日报》《宜州文学》《南丹文学》《玉林日报》《红豆》等刊物
德胜,是广西宜州市的其中一座古镇,古镇上有一条老街,老街的西尽头至今保留着一座古城门。我国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路经此地留下足迹又匆忙离去。德胜因宋名将杨文广带兵平蛮得胜归来而在此设得胜寨,故改称“德胜”。德胜古镇因地形开阔,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古往今来一直处于热闹的景象。
德胜古镇老街又分别有很多逼仄的小巷,可以互通,若是要在老街追一个人是很容易被甩掉的。因为老街到处都可以跑,没有死胡同。
最重要的是老街上的女人通常都很能干,至今流传一句老话:“老街两头空,老婆养老公。”在我小时候,在秋收的季节里看着女人们像男人一样,扛着笨重的打谷机到田间地头打米,而男人则在家里背娃做家务。粗活重活女人们做得跟男人一样厉害,之所以德胜老街上的女人们说话大声、底气十足。其实,德胜老街大部分的女人一点也不高大,身材娇小居多,家里家外一把好手。德胜女人们煎起豆腐圆又是那么耐心和温柔。悄悄告诉你,豆腐圆只是一种家常菜,把豆腐捣碎,在豆腐中间放拌好肉馅,肉馅里面加一些炒香的花生米、葱花,用两手来回拍打着豆腐,最后做成圆形。再用扁平铁煎锅慢慢地两边煎黄,黄豆的香和肉馅的鲜混合在一起。在冬天,生火炉吃火锅的时候把煎好的豆腐圆放入火锅里稍微煮一下,就可以享用美食了。老街上的豆腐圆远近闻名,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购买,带回家去给亲朋好友品尝。今年元旦,我再一次来到德胜。
冬日暖阳。阳光洒在新建的政和街上,这是一条新街,也是目前德胜古镇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道两旁是一家家门面,奶茶店、超市、米粉店应有尽有,满足了德胜古镇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做生意的老板不慌不忙,慢悠悠地跟顾客像邻居一样一边聊天一边做生意。这条政和街上有镇镇府、供电所,只是原来的电影院已经不见了,扩建为热闹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走几步就可以来到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依然还在原来的老地方,它比起大城市的农贸市场显得小巧很多,但对于生活在古镇上的居民来说已经绰绰有余。德胜不大,一个上午就可以把德胜古镇走一圈。德胜虽小,但这里有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在这里成家立业,繁衍生息。而本地人的子女大部分又往大城市跑,德胜古镇的老人是幸福的,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不太远,想见了,打一个电话,孩子们自驾走高速,三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
我离开德胜古镇老街已经三十年了,这期间一直没有回来过。我父亲在世的最后一年,我终于回到离开很久的‘家’,这个‘家’对于我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陌生,几乎淡忘。而今,我独自一人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儿时坑坑洼洼的石头老街,是什么时候改变成这样平坦的水泥路,我没有去询问本地人。老街的两旁像竹筒一样长的老房子,大部分已经变成水泥楼房,有的把它建成房前庭院,庭院可以用于种花和停放小车。德胜古镇老街上的人是富有的,几乎家家门口都停放一部小车。
德胜古镇老街很窄很长,从东头漫步走到西头古城门,大约需要五十分钟左右。德胜古镇老街上如今依然保持着专门居住的宁静,那么长的老街居然没有一个商店。走在老街上,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两间遗留的青砖老房子,房子的木门早已残缺,但古锁依然紧锁着。透过小小的木窗棂,里面挂满蜘蛛网,空空荡荡的,黛色的青砖上长出几茬蕨类植物,充满绿意。房子应该早已没有人居住了,不知房子的主人如今在何方?门口有一个旧石磨,磨面却很光滑,想必是老街上的邻居或是游客走累了在石磨上坐坐,聊一聊过去的旧时光。
看着旧青砖房子,我的思绪倒回到一九七八年的儿时光景,那时候的老街是用一颗颗鹅卵石镶嵌上去的。下雨的时候,雨水把石子洗刷干净润滑,我便打赤脚奔跑在这条老街上,父亲撑着一把油纸伞到处追我,呼唤着我不要淋雨。父亲越追我,我跑得越起劲。在雨中,我和父亲玩起了捉迷藏,那一刻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的姑妈和两个表姐都住在这一条老街。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白天父亲忙于上班,把我和妹妹丢给姑妈看管。我离开母亲,来到陌生的德胜古镇老街,听着陌生的德胜方言,感到害怕和不适应。那时候,老街经常停电,只能点煤油灯或蜡烛,长夜漫漫,雨水滴滴答答敲打着老街上的鹅卵石上,发出孤独的声音。
好在,德胜虽然只是一座小镇,但却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老街的东头上有戏台、有露天电影院,偶尔可以看到电影和彩调戏,当时年纪太小,有很多的戏名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有惩恶扬善、聪明过人的刘三姐用山歌斗财主的故事。还有捧腹大笑的《黄三打鸟》彩调戏陪伴我的童年,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忘不了的还有老街上的露天电影院,是我儿时的天堂。但电影不经常有,老街上的人听说今晚有电影,整条老街一片沸腾。有的从乡下赶来,有的骑单车赶来、早早的露天电影院人满为患,吹口哨的、找孩子的、抢位置的吵架声汇集在一起,一片热闹喧嚣。孩子们在白色幕布前兴奋做各种怪异动作。我更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父亲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他会带上小凳子,牵我的小手去看电影。到了放电影的地方,父亲给我买萝卜酸吃。那是我最幸福的童年时光……
忽闻小车鸣笛,把我拉回现实。我起身继续朝西古城门走去,柳同学告诉我,在西城门附近至今保留着一口老井,可以去看一看。我加快步伐,在右手边的两间老房子中间,我看见了一口老井,老井的周围是高高的青石砖墙,是我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模样,它像一个百岁老人孤独地站在那里,供游人观赏。井口直径约50公分,圆形井边依然保留着一根结实很粗的绳子,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来井边打水了。我小时候的德胜老街,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无论男人或女人,打井水的姿势都很熟练快速。井里的泉水是可以直接喝的,清澈甘甜、冬暖夏凉。德胜的附近还有很多叫“泡门”的泉水池塘。
炙热夏天,女人们拿自家的蚊帐、床单到“泡门”塘边洗,有些胆大的男人跳进‘泡门’潜水。如今,家家户户的井已经封了起来都用上了自来水。老街上只保留了这么一口古井。
抬头看天,苍穹瓦蓝,蓝得让人忧伤。我的父亲离开我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却一次也没有走进我的梦里,如今叫一声“爸爸”再无回应。岁月悠悠,儿时井边打水热闹的生活景象只能在梦里追忆,让人不免恍如隔世,不免让人感伤。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思绪缠绕着我。我一直在寻觅,与其说寻觅德胜古镇老街,不如说是我在寻觅我的童年,寻觅我的父亲走过的足迹。
午后的阳光照在老街的古城门上,从城门外面迎来一位骑着一辆老式单车的老人,从我身边驶过,我停留三秒:
“余老师,余老师”我叫了两声。原来是我小学的余老师。
老人缓慢下了单车,回过头来看,我跑过去:“我是您的学生。”
余老师在我的脸上搜索着,很快叫出我的名字。他笑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况,余老师曾经教了我五年。余老师老了,头发雪白,但记忆依然很好,精神矍铄。当时教我的时候是一个四十岁成熟、帅气的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给我们讲很多文人历史故事,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如今,余老师和老街老井一样充满沧桑。岁月在老街流淌,岁月刻在老井上,岁月写在余老师的脸上,也写在我的心上。
德胜古镇老街,一直散发着新的生命力。冬日阳光温暖着新、老街的每一处角落,生机盎然。我相信德胜古镇老街的明天会更美好,更热闹、更富饶。
向下滑动浏览往期佳作
名家作品回顾韦俊海.+
扎西才让
李约热红日牙韩彰鬼子—实力散文—
颜晓丹《密码》彭昌伶《石不能言最可人》宋先周《姐姐是一只褪毛的大鸟》潘莹宇《在金城江与老河池尘封岁月里晃荡》剑书《巴杰》顾小秋散文五题黄格《水声灯影里的新地标》蒙卫东《老平房和旧邻居》西骆《顺着汗水的流向》莫景春《蛙祭》孟爱堂《紫荆花开》罗传锋《心河》寒云《风把什么吹走》羊狼《背上有座湖》卢致明《天涯沦落人》展爷《罗城姑妈》左丹《一方水土》
韦奇宁《登圣堂山》
桐雨《母性的光芒》
瑶鹰《飘过红水河的雅玛山花》
陆云帅《闺中美女峰》
韦奇平《南瓜·陀螺·霜降节》
黄坚《胸有田园稻米香》
蓝瑞柠《京华琐记》
十月《在砚池边上》
巴雷河《飘在纳料上空的炊烟》
观察·延伸阅读●蓝永秀:没有休止符的进行曲
●林秋妮:腊肉飘香
●韦静宁:红树林
●蓝永秀:我的脱贫侧记
●陈伟:孤独如狗
实力散文
往期推荐韦静宁《去儋州,拜谒一个人》火苗《山顶之树》蓝永秀《流光溢彩的大瑶山光影胜天街》往期推荐蓝宇《怀念那一股酵酸味》
团队〡老四/西北/审国颂/韦嘉奇本平台发布原创诗歌、散文、散文诗等优秀作品,文责自负。所有来稿格式不规范不予采用。原创作品有开通赞赏功能的,7天内所得赏金将按80%发给作者,20%留作平台运营经费。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