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宜州政府又要搞司马名堂出来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治区“两个建成”战略部署、河池市“一城三区”发展定位及市委“”工作思路(即坚持“一个基调”:稳中求进、提质发展;用好“两个抓手”: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开展“五大工程巩固年”活动;主攻工业增量提质、精准脱贫攻坚、旅游产业提升“三大工程”,努力营造抓落实重实干、抓建设促发展、抓责任敢担当、抓纪律树新风的“四种风气”,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五个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加快建设幸福新宜州,奋力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财政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8%和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和9%,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
年,着重抓好11个方面工作↓↓↓
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推动实现共享发展。着眼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三个精准”,切实做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实施好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智、医疗救助、社保兜底“七个一批”脱贫攻坚,力争全年减贫人口1.6万人以上,贫困人口数下降到4.1万人左右。继续提升扶贫基础。加大贫困村道路、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开发力度,新建屯级路水泥路22条20.5公里以上,全面完成福龙乡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横山安置区建设,力争新建1—2个移民搬迁安置点,计划搬迁户人(其中贫困人口人)。持续推进整乡整村开发扶贫。全面完成福龙瑶族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建设目标任务,祥贝乡作为第二批“整乡推进”试点,全面实施6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促进工业经济增量提质。积极打造生态产业园区,加快实施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建设。强力打造生态产业园。“多轮驱动”促进产业发展,以蚕桑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将以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结构转变,形成桑蚕茧丝绸生态产业集群。结合现有资源,将产品向下游延伸,加快精细化工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打造生物质化工生产基地。加快蔗渣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甘蔗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开工建设龙达茧丝公司桑蚕茧丝绸深加工、宏翔公司年产万米真丝绸、广驰水泥等项目;加快推进银利来茧丝公司服装、东莞欣绿医疗器械科技公司医疗器械加工等续建项目;实现浙江海力特新能源公司节能灯具生产、北京五和博澳医药公司桑枝药材基地及桑树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竣工投产。着力拓展园区承载能力。开展《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产城互动规划》、《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城西宜畔排洪渠项目建设。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洛东新型工业化城镇,加快洛东工业集中区建设。启动供水工程、茂源路等项目建设,新增工业用地储备亩以上,开展综合服务区前期工作。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工业电价高、融资成本高、原料成本高等问题,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培育强优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整合提升,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保障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稳定在70万亩和21万吨以上。巩固提升蔗桑产业。加快甘蔗集约化经营步伐,新增“双高”糖料蔗基地1.2万亩,创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亩以上,实现/榨季进厂原料蔗95万吨以上。加快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规范原料茧收购秩序,提高鲜茧质量,促进桑蚕产业增量提质,确保桑园面积在33万亩、鲜茧产量5.6万吨、食用菌生产万棒以上。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力争年内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2.83万吨、1.65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种植核桃3万亩,确保林下经济达3.8亿元以上。加大特色果业提升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创建“一年两熟”鲜食葡萄、蓝莓、桑葚等特色水果示范基地,水果产量达8.3万吨以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持续扩大刘三姐生态高效葡萄(核心)示范区规模,力争新建1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每个乡镇创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河池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6家以上。实施机耕作业面积72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7%以上。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提升农资配送、遥感监测、气象服务“三农”能力。
持续推进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申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素和标准,组织编制好宜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龙江生态文化旅游区、板栗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宜州市旅游集散中心、自行车休闲绿道、怀远古镇古街修复工程、广西宜州拉浪生态休闲区自驾车旅游营地、宜州下枧河流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屯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旅游营销机制与模式。积极引入旅游产业市场化运营机制,指导筹备成立宜州市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市场主体企业,整合宜州特色旅游线路,挖掘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重点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品牌。进一步加强创A、创星等品牌创建工作,大力宣传推介“三姐故里?歌海宜州”和“一座会唱歌的城市”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形象,精心策划推出“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民俗风情游精品线路,开发一系列独具宜州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品,办好广西宜州第七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利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