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更了解宜州看看这份数据新中国成立70
宜州品牌推介
歌圣长寿泉——富硒山泉,天赐甘甜
宜州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处于柳州、来宾、河池金城江区三地的中心交汇处,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也是一座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古城,素有“三姐故里,宜人之州”之美称。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辖9镇7乡、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6.91万人,常住人口58.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8万人,乡村人口35.67万人,居住有汉、壮、瑶、仫佬、水、毛南等29个民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综合经济跨越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建国初期,宜州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年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到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13亿元,年均增长6.4%。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年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随着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时期,经济增幅最快,产业调整幅度最大,到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5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短期内增速有所放缓。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05亿元。-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倍,年均增长7.9%。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81.9:1.6:16.5调整为年的26.7:25.7:47.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1.1个百分点。二、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建国初期,宜州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高。上世纪60-70年代,在十分困苦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从年5.01万吨增加到年的15.89万吨,年均增长4.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年万元增长到年的78.8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8.39倍,-年年平均增长5.6%。年,粮食产量18.94万吨,入围广西年“产粮大县”中央财政奖励名单,-年粮食产量累计增长.0%,年均增长2.0%。年,油料产量达2吨,是年的2.5倍;肉类产量2.58万吨,是年的11.1倍;蔬菜产量达48.57万吨;水果产量达8.33万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科技含量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有效提高,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走向规模化、多元化、市场化。从之前单一的种植走向种植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甘蔗、香瓜、西瓜、辣椒、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宜州区在稳固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甘蔗和桑蚕两大产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主渠道。年,宜州甘蔗面积创近年新高,总面积达32.92万亩,已落实“双高”基地片区53个,总面积2.04万亩,“双高”基地面积居河池首位,甘蔗产量.26万吨,是年的.8倍。年,桑园面积总面积达36.19万亩,养蚕总量.8万张,鲜茧产量6.63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29.8亿元,产量、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养蚕收入元以上。被评为“中国蚕桑之乡”,“宜州桑蚕茧”列为广西首批桑蚕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宜州大宗茧丝绸指数成为广西大宗茧丝绸交易市场的风向标,全国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分析会暨全国优质茧丝基地现场会在宜州顺利召开,桑园种植面积、鲜茧产量连续14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在两大产业的带动下,宜州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年的28元增到年的元,比年增加了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元。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70年来,宜州工业经济从靠手工生产的小企业初步发展成为以农业资源、化工、冶金、电力、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依托丰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丝绸、制糖、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工业,扶持壮大非公经济规模,工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年,全区工业总产值72.92亿元,是年的倍,-年年平均增长20.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8%,成为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带动作用,以推进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一个以茧丝绸产业集群为主,机械制造、制药、化工等多产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势头,并成为加快宜州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原动力。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建设硕果累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年-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57.5倍,年平均增长16.2%。基础设施投资成就显著,交通、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年,公路通车里程达9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15.99万辆,邮电业务总量达20.02亿元,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0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4.38万户。五、财政实力由弱变强,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建国初期,宜州财政十分困难。年财政收入仅为72万元,财政支出66万元。到年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支出万元,年均增长8.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到年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进入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后,财政运行良好。年,全区财政收入7.76亿元,是年的.2倍,-年年平均增长10.8%;财政支出万元,是年的.5倍,-年年平均增长13.4%。六、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便捷宜州呼之欲出。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宜州坚持高质量、高规格、高标准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8万人,建成公园5个,各类体育场所47个,群众文化机构17个,博物馆1个。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先后建成宜柳、宜河高速公路,建成金宜一级公路和宜环、宜罗、宜忻等二级公路,与周边市县交通十分便捷;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宜州段)、融河高速公路(宜州段)、金城江至宜州一级公路改造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七、旅游发展风生水起,魅力宜州展新姿态。宜州山水风光秀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素有“宜山宜水更宜人”的美称,境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有25处国家及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下枧河刘三姐风情游、古龙河漂流激情游、龙江石林观光游、会仙山古迹游、金浪湾度假休闲游和祥贝大水车生态游等精品线路,有AAAA级旅游区4个,AAA级旅游区2个。近年,宜州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巩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稳步推进刘三姐故里景区等国家4A级核心景区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强化旅游交流合作,广西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荣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优秀节事奖,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年,宜州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1万人,同比增长29.6%,旅游消费达80.77亿元,同比增长30.3%。八、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宜州始终坚持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建国之初,由于人口增长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元。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比年增长了.9倍。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达到元。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8.2倍;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5元。年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4亿元,比年增长了.8倍,-年年均增长11.5%。70年的巨大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眸沧桑巨变的宜州大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宜州区委、区人民政府带领将全区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加快建设清朗、和谐、生态、小康、实力、便捷、魅力“七个宜州”,奋力谱写新时代宜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宜州区原名宜山县,年9月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内容来源:宜州区统计局宜州联报
责任编辑:巍蓝
值班编审:南山樵子
联系
版权声明:授权转载请注明来自微观宜州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