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禁
牙禁
---潘淑兰
解放前后,每年农历的七、八月份宜山的很多农村有请女法童到村里唱山歌的习俗,叫“请牙禁”。据说法童到牙禁现场唱山歌并不是代表她个人,而是代表歌仙刘三姐、前来与她对歌的主唱歌手的旧情人、以及月亮中的吴刚等。
法童有独立的道场,在自家里设有法坛,主要供奉观音菩萨。“牙禁”中的“牙”是壮语译音,是法童的意思。壮语“禁”究竟为何意,笔者不得而知。据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录音机、电视机等现代文化传播工具逐渐进入农村家庭,请牙禁也逐渐退出农村文化娱乐的舞台。
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宜山农村的文化娱乐节目还非常之少,特别是那些还没有通电的山村,人们在晚饭后除了聊天似乎没有别的娱乐了。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农民地里的庄稼基本护理完毕,村村户户进入农闲时期,在秋风送爽,明月相伴的夜晚,请牙禁唱山歌就成为他们迎中秋、庆丰收、消遣娱乐的项目之一。
由热心的村民去请来法童,法童纯粹是义务表演,不收取任何报酬,只是唱到夜深肚子饿了能给她提供一餐夜宵就行。村民首先要为法童准备好道具:席子、被单各一张、一碗水、三支香、一把刀。被单是用来盖住她的整个身体的。席子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让法童坐中间唱山歌;二是安排几个热心的妇女围坐在她的左右和后面,随时观察被单是否完全盖住法童,如果谁发现有露出的部位要及时帮忙掩盖。总之,在结束对歌前是不能露出法童的任何部位的。而一碗水是用来摆放那把刀的。听看过请牙禁的老人说,那刀是法童用来“开歌路”的,当对歌有困难的时候,说明歌路上有荆棘和杂草,为了铲除障碍使“歌路”畅通,这时法童就需要拿那把刀在胸前比划,做割草的动作。这道具的用途与说法都是法童的师祖师父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到底正确与否也没有人去探讨过。
等道具都准备就绪,热心的妇女们就为法童盖上被单,由一位年纪稍长的会念“请牙禁”咒语的妇女负责在法童的坐席前点上三支香,这时法童上身前倾,几乎是扑在席子上的。点香人一边插香一边口念咒语:“七姑姐,七奶奶,八月十五请你来,来就来,不要三更半夜来;三更半夜发露水,打湿你的绣花鞋。一块瓦,请你(的)七姐下来耍;一瓶油,请你……”(据接受采访的老人韦渊介绍,过去宜山民间有传说:七姑姐是刘三姐的母亲,七奶奶是刘三姐的奶奶,她们在天庭上负责看管刘三姐,凡人想请歌仙三姐下凡唱歌,必须经得她们的同意)点香人反复念着诵这段咒语的时候,旁人是不能打搅她的,念约十分钟后,法童坐直身子,开始在被单下面反复做“开——合——开——合”的摆臂动作,这个动作预示着三姐得到她母亲和奶奶的同意,已经下凡间对歌来了,也预示着此刻可以开始对歌了,还预示着念咒语的妇女也可以停止念咒语了。
而与法童对歌的歌手要求是男性,可以是二到三个,但其中必须指定一个做主唱,主唱的职责是从头至尾都在场对歌,不能临阵逃脱,非主唱歌手不作规定,撤离歌场时间灵活,这是牙禁中的对歌规则。
当法童停止“开合”的摆臂动作后,第一首山歌就从被单里传出来,“八月十五月亮光,凡人请姐下凡来;凡人请姐下凡唱,大伙唱歌大伙玩。”这叫开台歌,开台歌唱完,对歌的男子就可以开唱了,先唱几首赞歌,一般都是赞美歌仙刘三姐的歌,比如“三姐乖,今晚三姐下凡来……”、“姐聪明,今晚三姐下凡行……”可以唱三五首,也可以唱七八首。唱完赞歌,主唱男子就可以用一根屋草(宜州的方言,书面语叫茅根草)打个草绑放到法童的脚下,意为求法童通过法身去请男子的旧情人来对歌。如果发童接受请求就会扑下身子,像刚开始对歌那样,约两三分钟后,法童再次坐直,这表示男子的旧情人“请到”了。
男子试歌几首“八月十五月亮光,请你三姐去讨双。讨得人双给人唱,大伙热闹到天光。”……如果这时法童能顺利对歌说明她已经“请”到男子的“旧情人”了。此时她的身份已经不是“歌仙刘三姐了”,而是对歌男子的“旧情人”。有些法童在对歌中甚至能道出男子旧情人的姓名及居所等,包括原本只有这对恋人才懂的某些事。如果唱得对,男子会给旁人暗示,大家就听得更有味了。
夜深了,熬不了夜的人渐渐撤离牙禁现场,回家睡觉了,看到观众越发少了,男歌手有意结束与“旧情人”的这场对歌,他主动唱几首送别歌,意为送走“旧情人”。然后再唱一首表示要请月宫中的吴刚来对歌的山歌。这时法童也跟前面一样,先扑向前,约两分钟再起来,表示“请”到吴刚了。村民会让对歌男子帮忙问些村中的凶吉之事,大有占卜的意思。
占卜凶吉很快结束,接下来将进入退“歌会”仪式。
男子先主动唱离别歌,双方对过几首后,继续由会念咒语的妇女在一旁念咒语,待法童再次将身子扑向前的时候,念咒语的妇女立即在法童前面烧几张纸钱(宜州方言,即冥币,意为感谢今晚下凡唱歌的各位“歌手”)。
在烧纸钱的同时,法童已经自己掀开被单,起身活动了,这场充满宗教色彩的牙禁歌会也宣告结束。
潘淑兰/文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