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文化漫笔之二十八肇始商周

本篇散文由黄责芫先生资助诵读

年12月由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宁市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先秦岩洞葬》一书的封面连同封底是我们宜州市祥贝乡古龙村鹞鹰山的一幅彩色照片。鹞鹰山高大巍峨险峻,山脚下的古龙河静静流淌,水面上两三竹排顺流而下,两岸翠竹掩映,碧波荡漾,真是一幅世外桃园美不胜收的风光照片。在照片的中央,鹞鹰山正面山腰悬崖绝壁上的一个岩洞被局部放大,有五六个人在洞中寻找什么东西。这个场景就是宜州市先秦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在我市属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鹞鹰山下的古龙河发源于近邻的罗城县,经祥贝、古龙、下枧,于宜州县城东四公里处注入龙江。这条河流名字甚多,两岸的居民习惯以她流经的地方而称呼她,叫她怀群河、祥贝河、古龙河和下枧河等。然而地方文献则称其为“思吾溪”,这个名字儒雅而寓义深刻,有“一日三省吾身”、“思我爱我故土”之意,不知是哪一位文人墨客的奇思妙想,给予她这个美丽的名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第一次来到祥贝考察,见到宛然流淌的古龙河,两岸翠竹浓阴,河水不深,悠然流淌,浅滩延绵,滩边不时出现高达十余米的竹制水车,水车吱吱作响,不紧不慢又不知疲倦地将河水提升上岸,灌溉农田。农民就在岸边农田中默默劳作,一派恬然的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风俗画。然而我的兴趣不在这优美的风景,我的眼帘被古龙河浅滩上众多的台地吸引住了,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这样的地理自然环境,能满足古人类生活的诸多条件,应该是寻找古人类生活生产的地点。然而古龙河两岸的台地上有没有古人类生活的遗迹遗物?从而揭示宜州史前考古的秘密,填补宜州史前记载的空白,我期待着古龙河畔出现一个绚丽而神秘的神话。

我整整等待了十年,年12月22日,时值冬至,古龙村下地良屯村民覃安庭到市文物管理所找到我,并交来其在下地良村边、古龙河岸边一座名叫鹞鹰山的岩洞中发现的一些器物,有石斧、石钺、玉锛、玉器、骨器、贝币和陶纺轮等。这些器物的出现,使我眼前一亮,我期待多年的神话终于变成事实了。

在覃安庭的带领下,我们攀登鹞鹰山,到实地考察。鹞鹰山南临古龙河,高大而险峻。此洞即在悬崖绝壁之上,洞口垂直而下就是古龙河,洞高约四十米,攀崖的艰辛且不说了,一步一惊险,用“一失足成千古恨”来形容其危险绝不是危言耸听。很难想象古人类是如何生存于这种环境的,也许对他们来说是如履平地,根本不存在什么危险。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攀上岩洞,倒抽了一口气后,我鸟瞰山下,古龙洞宛然流经鹞鹰山下,“之”字形地形成一个浅滩,河对岸有一片台地,洞口东南向,这是一个理想的古人类生活环境。洞口离地三、四十米,晚间栖息不易被野兽侵袭,洞口东南向,冬天有较多的阳光而可御寒。下面的浅滩易于打鱼,而浅滩上的平地又利于猎取野兽,而所背靠的大山,在冬天无野兽可猎时就上山探食野果。

在洞中我们还采集到数百片硬陶残片和一些器物,连同覃安庭交来的器物共有数十件之多,可分为石器(包括石锛、石斧和石钺)、玉器、骨器、陶器(包括陶纺轮)和贝币五类。为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器物及其意义,故分类简单阐述。

一、石器:人类进化过程分为石器时代(包括玉石)、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就占整个人类进化史的99.9%,而新石器时代至今还不到0.1%。旧石器与新石器的主要区别是:旧石器的制作为打制,而新石器为磨制。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要满足四个要素:1、磨制石器的出现;2、守猎的出现;3、陶器的出现;4、种植农业的出现。总观鹞鹰山的器物,我们可以判断此处的古人类已进人新石器时代。此洞出土为数不少的玉锛,这种玉锛的材质为玉石,以黑色为主,间有碣色、黄色和青白色。而广西基本不产玉,这些玉石产自何地?又经历怎么的途径进入宜州地区,尚是一个可研究的课题。除此之外,我们在矮山六桥和北牙也发现这类玉锛。这类玉锛应是舶来品,说明此时的宜州大地上已普遍有从外迁徙而来的居民。而石器中的石钺是越式靴形式,石斧形制也大多为越式,这表明这些石器为当地居民所制作。刚接触到这些石器,确实使我困惑良久。因为这些石钺石斧大多是一面打制,一面磨制,一件器物同时具备旧石器和新石器的特征,真是一个奇迹,是石器史上少见的个案。揣摩研究这些石器多日,我忽然发现,这些石器的材质全部来自古龙河卵石。这些古人利用河卵石,硬是打击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石器。由于河卵石一面是天然的光滑面,使我误认为是人工所磨,而另一面则是打击面,或许是河卵石质太硬,很难打磨加工,于是他们也就不再打磨了。欣赏这些石器,与其说是工具,倒不如说是艺术品。我不禁心想,硬度这么高的河卵,这些远古的人类,他们用什么方法打击成形?他们的智慧决不比现代人低下。而这些石器清一色的“越式”,可知是当地土著人所为,这些“一面打制,一面磨制”的石器在整个石器时代极为罕见,足见宜州地区古人类的聪明智慧。

二、玉器,这些玉器,有玉镯、玉珏等,以青白色为主,玲珑剔透,制作加工非常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因广西不产玉,这些玉器随着什么地方的人迁徙而带入宜州地区?这是一个研究的课题,这里从略简述。

三、陶器:我们所采集到的数百片陶器残片,全部为几何形印纹硬陶,这是中国南方的典型硬陶器。器物有罐、钵、盘等。纹饰有细绳纹、戳印纹、刻划纹等。这些纹饰与湖北、湖南发现的几何形印纹硬陶很相似,但较之更为成熟。从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推断,鹞鹰山的居民很可能是从湖北、湖南迁徙而来。这些外来移民可以随身带来生产工具——石器。然而数千里的长途跋涉是不能随身携带陶器的,他们带来的是生产技术,他们来到宜州,选择条件优越的地方定居,继承和发展制陶技术,在宜州烧造出如此精美漂亮的陶器,但这些产自本土的陶器作坊遗址在哪里呢?也许它们早已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下。还有陶纺轮共出土13枚,为广西之最。这些陶纺轮大多为算珠形,也有车轮形,制作精美,有两个陶纺轮还装饰有坑点形纹饰,其他有戳印纹或细绳纹。这种装饰精美的陶纺轮极为少见,可作为市文管所的镇馆之宝。陶纺轮的出现,说明人们学会纺纱织布,告别树皮兽衣遮体的野蛮时代,真正进入新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器物。值得一提的是,我曾把宜州出土的陶纺轮、玉锛与百色地区平果县驮感岩出土的陶纺轮和玉锛相比照,发现两地器物非常相似,几乎同出一辙,特别是玉锛的材质也一样,它们的主人也应是同一种族群。陶纺轮不仅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器物,我国使用和流通了二千多年方孔圆钱,最初就是仿陶纺轮而制造的,陶纺轮这种生产工具也曾起过货币交换的作用。

四、贝币:鹞鹰山出土十余枚贝币,亦为广西之最。我们知道,贝币是作为我国最原始的货币形态而出现的,当然,贝币也曾作为装饰物。贝币在中原地区发现甚多,但在岭南地区的广西却不多见,据说夏代人就以这种海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

五、骨器:鹞鹰山还出土了数枚骨针,其中一枚是有孔骨针,十分光滑精巧,这种有孔骨针在广西的出土也是极少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骨饰物,呈长方形,长毫米,宽11毫米,厚仅2毫米,两面布满三排直径仅3毫米的双层同心圆圈纹饰,纹饰线条比头发丝还细。不知这些先民以什么为工具,用什么方法制作加工出来的,简直不可想象,匪夷所思。

总之,鹞鹰山出土的器物之多之精美,在宜州市文物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时间而论,学者认为应属商周时期。它向世人表明,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在宜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综上所述,这些器物向我们表明,当中原地区进入商周时期,而相对落后岭南地区刚进入新石器石代或新石器与青铜并用时代。这些器物还向我们透出一些信息,中原文化经由两湖地区进入宜州,这些先期迁徙而来的先民,他们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宜州,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进一步发展中原文化。如石斧石钺和陶器的制作,都是在宜州生产的。石斧石铖呈越式,又表明他们与本地土著文化的融合态势。根据平果县驮感岩出土器物与宜州器物的相同性,我们又可以推想,这些外地迁徙到宜州的先民,一部分继续向西迁徙,沿途传播中原文化,而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居宜州,与宜州本地土著居民相融合,从而繁衍至今,共同创造宜州文化。据文献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设立定周县,是为宜州建县之始,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而鹞鹰山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器物,则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宜州的土地上生活生产了,从而将宜州的历史提早了一千余年。

古龙河静静地流淌,她到底流淌了多少年,又有多少人类文明的故事在她的身边演绎,她说不清,人们无从知道。这些古龙河流域出土文物的面世,才撩开宜州史前文化的神秘面纱。古龙河是骄傲的,宜州人民是骄傲的,因为宜州有三千余年的文明史。

年9月

本篇散文由黄责芫先生资助诵读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啊
白癫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22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