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传递出新动向,搭乘互联网快车旅

早出发

Let’sgo!

想出游看这里

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

晚的是你总是不敢出发

发仔突然发现广西的

乡村旅游越来越棒了呢!!

因为他们

搭乘“互联网+”的快车

乡村旅游+扶贫+电商”

使得广西的乡村旅游更具人气!!

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多

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

但这些新模式带动旅游脱贫的同时

也考验着当地村民的自主创新能力

11月26日,自治区旅游发展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广西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大型宣传推介暨秋冬季旅游扶贫招聘河池主会场活动在河池市宜州区举行。

个性化乡村旅游带动致富

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宜州区祥贝乡古文村的展台处,热闹得不得了,展台上摆放的红蓝粽子甚是抢手。

“这里的粽子都是用新鲜的竹叶和红蓝汁浸泡的糯米、板栗、红豆、肥肉包成,口感顺滑,还有淡淡的清香,很好吃。”正在购买粽子的兰女士说,她去过古文村旅游,因此成为红蓝粽的粉丝。

古文村是乡村旅游扶贫的受益者。据驻村第一书记韦路华介绍,古文村此前有贫困户49户人,贫困发生率为25.3%,土地匮乏、贫困面广、基础设施落后,成为扶贫路上的拦路石。但是,古文村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山之秀、水之清、林之韵、花之艳是当地的真实写照,于是,开发花田艺术观光旅游业成为古文村脱贫的首选。

村民根据不同季节种上不同花种,让暑期档、国庆档、春节档都花香怡人,使得这里始终人气高涨。该村的“贫困村农家饭(票)”还搞个性定制,在各种网络旅游平台上设计出符合游客需求的菜单。游客可通过电商平台线上购买,然后凭电子“饭票”到该村吃饭游玩,成为“互联网+贫困村+旅游”的全新脱贫模式。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该村平均每人每年增收元以上。

古文村利用乡村旅游脱贫,仅是一个缩影。年,广西共有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有个将乡村旅游作为特色产业。

“旅游+电商”模式初见成效

“这是我们村里人自己做的芝麻饼、纯手工制作的。”展销会现场,宜州区同德街的村民卢巧玲带着土货来到现场。她说:

以前乡亲们只在街边、门口售卖土特产,现在大家一起注册了一个“远山壮情”品牌,并利用淘宝、微店销售产品。尽管这些网络渠道搭建不久,但每天固定有几百元的收入,让村民们看到了很大希望。

宜州区石别镇拉并村萝卜洞屯的砂糖橘远近闻名,展销会上,镇长亲自带着新鲜的橘子现场推荐。副镇长韦丙化介绍,他们已注册品牌“萝卜洞”砂糖橘,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今年还没摘果,就已经基本被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的客户预订了,完全不愁销路。

这些尝试,得益于广西近年来在“旅游+电商”融合发展方面的突破。据了解,我区先后举办三届旅游电子商务合作交流大会,与国内20多家知名网络服务商合作共建“广西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平台”,各地也纷纷出台旅游电子商务奖励政策,有力支撑起广西旅游电商产业发展。

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委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系列活动。其中,“农家饭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广西30多个贫困县、60多个贫困村落地,将近个农家乐加入活动,通过电商平台实现本土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农家饭的宣传销售。活动启动以来,“农家饭票”主要销售平台之一的“八桂游网”网络平台点击量超1亿次,销售额超万元,电商扶贫成效进一步凸显。

脱贫仍需打造自己的“拐杖”

电商平台的加入,给脱贫工作带去新的动力,同时也考验着脱贫主体的自主创新力。韦路华坦言,在电商平台上,古文村的农产品主要在每村每户网销售,一开始,所售产品大部分都是季节性产品,像百香果、鸡蛋、玉米、土鸡等产品时有时无,真需要大量供应的时候,村里又无法及时供货。不管是产品还是品质,都缺乏统一性。再者,村里的电商专业人才、自主创新的人才不多,也考验着脱贫的力量。

我们用别人开发好的平台,但不能每次都请他们帮我们策划产品呀,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自己的营销团队,就不用拿着别人的‘拐杖’走了。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希望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58农服”总经理黄志光表示,电商服务能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但要想改变农村整体贫困落后的局面,必须依靠产业的发展与带动。只有将农村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整合成产业,形成产业聚集,然后不断优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才能发挥带动农业企业的龙头作用,带领全村人走向富裕。

来源l南国早报记者闫芬丽

版式

南国早报记者艾薇实习生蒙小涛

赞赏

长按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17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