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一个市,人口超400万,名字取宜

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与湖南省相对应,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该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截至年底,湖北省下辖12个省辖市。其中,就宜昌市来说,人口超万,为湖北省地级市。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名字取“宜于昌盛”之意。一首先,宜昌市隶属于湖北省。在地理位置上,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5~°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0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千米。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总面积平方千米。就宜昌市的历史来说,宜昌历史悠久,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二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大部分属南郡。西汉时期,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宜昌市一带成为东吴的疆域。彼时,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就是发生在此地的一场战役。吴黄武元年(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北周改为硖州。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三隋大业三年(年),改硖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朝建立后,改夷陵郡为硖州,领上述四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年),复改硖州,辖原四县,仍属山南东道,今宜昌市一带属之。北宋建立后,该地区复称硖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四县。元丰年间(—年),改“硖”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四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朝取代明朝后,改“夷陵”为“彝陵”。四最后,清朝雍正十三年(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对于宜昌这一地名,名字取“宜于昌盛”之意。年3月始,宜昌市辖7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7个县)、2市(枝城市、当阳市)和3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如今,宜昌市辖5区3市3县2自治县:当阳市、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都市、枝江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截至年底,宜昌市总面积达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xc/13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