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一起有9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
近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一审草案修改结束,《条例草案》经修改后将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制定河池市非遗保护条例,对于保护河池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目前,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自治区级项目名录33项、市级项目名录87项、县级项目项。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那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在广西壮族自治民间称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年刘三姐歌谣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三姐》舞台剧)
(刘三姐歌谣)
密洛陀
《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申报的“密洛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奏唢呐纪念女神密洛陀)
(《密洛陀》表演)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
南丹“勤泽格拉”是白裤瑶语言的译音,意思为“打老猴”,是瑶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舞蹈,蕴藏着白裤瑶历史、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内涵。“勤泽格拉”源自白裤瑶葬礼习俗,是葬礼习俗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铜鼓祭祀。在一面皮鼓的指挥下,众多铜鼓有节奏地敲打,铜鼓与风桶共鸣,铜鼓声、木鼓声声声相伴,指挥者边击边舞,动作模仿自然界猴子生活习性为舞蹈律动,形似猴、舞似猴的姿态,众人围之伴舞,动作古朴、粗犷敏捷、刚劲有力。年,南丹勤泽格拉已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丹“勤泽格拉”)
(南丹“勤泽格拉”)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
环江县毛南族花竹帽,是供毛南族妇女当雨具用的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毛南族称花竹帽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该花竹帽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的。工艺精致,花纹美观,帽形大方,结实耐用。年6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已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花竹帽)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
瑶族服饰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瑶族服饰位列其中。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年5月20日,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兰铜鼓表演)
(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
壮族蚂拐节
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东兰县境内。蚂拐节,又叫青蛙节、蛙婆节,也叫“蚂拐歌会”。传说中,他们认为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青蛙女神。是红水河畔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期间举行,内容主要有找蚂拐(小青蛙)、祭蚂拐、孝蚂拐、葬蚂拐以及山歌对唱、敲铜鼓比赛和跳面傩舞等。青年男女还通过在“蚂拐节”上对唱山歌找到自己心仪的恋人。壮族蚂拐节已于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授予“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
(蚂拐节)
(蚂拐节)
毛南族肥套
"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肥套)
(毛南族肥套)
仫佬族依饭节
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仫佬族祈神保佑丰收、人丁安泰的传统节日。每逢辰且末之年的冬至前后举行,持续3~5天。据有关资料记载,依饭节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年5月20日,仫佬族依饭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饭节)
(仫佬族妇女送来贡品)
来源:部分信息来自河池日报
本文转载自河池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zhouzx.com/yzsgr/246.html